Xuzhou Xinchang Textile Co., Ltd
業務經理
182-6035-6707
色紡紗及其色紡產業
一、色紡紗定義
色紡紗一般是指經特定工序混和加工紡制而成含有兩種及兩種以上不同色澤纖維的紗線,紗線具有特定的外觀色彩風格。
色紡紗又稱有色纖維紡紗。紡紗前所用的纖維原料中一部分或全部通過染色或原液著色,再經過混棉機組充分均勻的混和,紡制成具有獨特混色效果的色紗。纖維預先經過染色紡成的紗線,在后道加工過程中一般不需再染色加工,既縮短了加工工序,又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色紡紗生產特點是品種多、批量小、變化大、翻改頻繁。對車間生產管理,尤其是分批、分色、標識等劃分區域的現場管理有嚴格的要求,以減少杜絕混批、混色、異色飛毛、錯特等質量事故的發生。因此,色紡紗在投料生產前要充分考慮品質要求,做到合理安排,嚴格控制各道質量,減少色偏、布面破洞、橫檔、陰影、異色纖維、棉結、疵點等質量問題。
色紡紗的混和工序通常有四類形式。第一類是傳統混和工序,是指棉包混棉,將一種及以上不同顏色的散纖維經預混、開清棉工序進行混和,以確保本白纖維與有色纖維的充分混和,具有較均勻的混和效果,但原料混和比例控制得不夠準確,且清車困難。第二類是棉條混棉,即將本白棉條與有色或含有染色散纖維的棉條,或筒子紗、長絲進行混和,該方法能較準確地控制原料混和比,但混棉的立體效果較前者稍差,混和的均勻程度不夠,不利于加工高檔的色紡紗,因有色混和不均勻易產生色差。第三類是選擇不同混色風格的條子與粗紗或長絲或筒子紗在粗紗工序進行混和;第四類是選擇不同混色風格的粗紗或條子與粗紗或長絲或筒子紗在細紗工序進行混和。不同的混和方式與工序將使色紡紗具有不同的結構與色彩風格效應。
色紡紗不同于筒子紗染色,也不是對100%的染色纖維進行加工開發,而是在紡紗過程中混入部分染色纖維。一般情況下,淺色品種中染色纖維僅占10%,約90%的纖維是不需染色的。相比較傳統工藝,色紡紗更低碳、節能、綠色環保。色紡紗采用“先染色,后紡紗”的加工模式,改變了“先紡紗,后染色”的傳統生產方式。其織成的織物無需再進行染整加工,既縮短了加工工序又減少了環境污染,相對而言是一種環保節能產品。由色紡紗構成的織物具有三維立體混色風格,色彩自然而又含蓄,朦朧感強,能滿足現代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時尚化的服飾消費需求,具有較強的產品競爭力,符合主流發展趨勢,市場需求量巨大。
二、色紡產業發展及其規模
(一)色紡起源與發展
色紡最早應用于毛紡,起源于19世紀的歐洲,然后慢慢在棉紡、麻紡等行業推廣運用,直至20世紀中葉,轉移至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中國大陸的棉紡色紡在20世紀90年代初才從韓國等地引入,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尤其在長三角地區(浙江、江蘇、上海),原因在于棉紡企業憑借充足的勞動力、快捷的交貨、大批量的供貨能力等優勢,現已在國內迅猛擴展與壯大,逐漸占據了國際市場的主導地位。因此,可以說色紡起源于歐洲,發展于日韓,興盛于中國。
色紡紗因為產品的時尚性、環保性和科技性,對其需求增長速度逐年呈上升趨勢,隨著消費結構的升級,將以高出普通紗線兩倍的速度增長。未來隨著人們服裝品位的提升,以及對自然色的追求,色紡紗在紡織面料中的應用比例將逐步得到提高,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色紡產業規模
色紡紗行業盡管在我國起步較晚,但作為紡織行業中的一個新興分支行業,目前得到了超常發展。色紡紗生產能力從初期10萬錠左右增加到2009年的約500萬錠,占全部紡紗產能的4.5%左右,成為世界色紡紗市場的主導者。目前,我國色紡紗生產產能已增加至600萬錠,其中大量產能集中于浙江、江蘇兩地,如全球色紡領軍企業新暢紡織。色紡紗目前在紗線產業中還屬于小品種,國際上中高檔色紡紗生產規模大約為200萬錠,其中,國內約170萬錠,海外不到30萬錠。據諾美咨詢研究報告稱,目前,色紡紗在服裝面料領域的應用比例分別為:毛衫25%、針織面料15%、梭織面料3%左右。毛衫的應用相對成熟,外衣化是增長的主要方向;針織面料領域的發展勢頭較好,運動服裝面料、家居服面料、戶外服裝面料是其主要的增長點;機織面料領域的應用尚處在起步階段,增長潛力巨大,特別是家用紡織面料、襯衫及休閑裝面料領域的應用。如果未來紗線產業形成色織、布匹染色、色紡三分天下的格局,色紡產業規模將超過2000萬紗錠。
目前,色紡行業總體呈現產能規模不大的局勢。其主要原因在于:色紡紗工藝復雜,進入門檻較高,對企業的經營、技術、管理水平、供給能力等綜合能力要求較高;生產過程復雜,國內多數企業無法生產,供給有限,且對企業的資金實力和規模有較高的要求,因為批量小,品種多,當產量較小時單位產品的成本較高,無產品成本優勢,導致市場份額擴展受限。不過,進入壁壘高則有利于現有企業的良性發展。由于普通紡紗競爭越來越激烈,一些普通紡紗企業會轉型為色紡企業,走上色紡這條路的企業會越來越多。有研發能力的色紡企業將帶來差別化的產品,最終會引領色紡行業向前發展。